疫情冲击之下,不少食品厂商都面临着产品库存压力增大、渠道开发成本提升、经销商维护难度升级等一系列问题,总结为一句话:招商难,养商更难!在实际的渠道开发过程中,厂商往往在成功招商后,只向经销商发了一单货,合作就终止了,这种“一单死”现象频频出现,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食品厂商又该如何破解呢?
目前来看,导致“一单死”的原因主要是厂商在经销商的选择上出现失误,导致经销商渠道不匹配。经销商方面,放弃进一步合作的原因一般是渠道利润不足;厂商对接信息与实际不符;或者是对市场判断不准,盲目投入。
那么,如何在当前市场环境中避免出现上述问题,破解“一单死”的魔咒呢?
1.定位 | 选准经销商
厂商在正式开发市场前,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经销商的性质与数量,是需要开发一个 KA 渠道的经销商还是流通渠道的经销商?是开发一个全品项经销商还是开发一个分品项经销商?有的放矢,才能事半功倍。
2.培育 | 给予专业指导
选定经销商后,在产品上市前,建议厂商派驻业务人员与经销商“并肩作战”,协助经销商做好产品上市规划,明确哪款产品作为主打,先进哪个渠道,价格体系如何设置,促销方式如何设定等等。要确保产品到经销商仓库后能够快速动销,这样才能确保新经销商对产品的持续推广充满信心。
3.践诺 | 履行前期承诺
除了前期市场开拓相对较难以外,普遍困扰新经销商的顾虑还有:合作之前厂商答应的各项市场支持能否兑现?对于厂商而言,经销商一但打款发货以后,就要积极兑现合作之前的各项市场“承诺”,要留给新经销商“言而有信”的诚信形象,甚至可以适当倾斜促销支持,给予经销商意料之外的“惊喜”,提升经销商对厂商的认可度,让经销商放心的配合厂商,与厂商共同度过最难的市场开发期。
4.高效 | 保障报账、发货
厂商对经销商的各项政策支持包括费用支持,都是需要经销商先行“垫付”,后期由经销商提供相关票据,厂商再给予核销。对于新经销商的首次报账,厂商要确保首次报账的速度与准确性,保障首次报账的时间不晚于合作之前的承诺。同时,新经销商的首单发货一般都会选择厂商最低限度的进货量先“试销”,而且品项相对较多。因此,厂商的业务人员对于新经销商的首单发货要给予足够的关注,确保发货速度快,品项齐全、准确,为长期合作做好铺垫。
5.关注 | 增加拜访质量
建议厂商业务人员增加拜访频次,让新经销商感觉受到关注。同时每次拜访时,要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问题,切记不能让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,更不要造成太多的遗留问题。同时可以多邀请厂商中高层领导进行拜访,让经销商感觉到厂商对他的重视,自然经销商也会提高对厂商产品的重视度并倾斜自己的资源,配合厂商的市场推广。最终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,彻底打破“一单死”的魔咒!
声明:本文内容综合于公开信息,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处理。